珂罗版工艺是一种基于重铬酸盐的照相平版印刷工艺,又称玻璃版印刷。珂罗不是人名,而是希腊文'collo"的音译,为”胶体“之意。因为珂罗版印刷使用明胶,所以这种工艺称为珂罗版工艺。

李东方临制《美人菩萨》 唐代菩萨画像重要代表作。菩萨面相清秀,长眉细目,高鼻朱唇,两颊与双眼上部轻染淡淡的红色,头戴化佛金冠,项挂金链胸饰,头微左倾,手举齐肩,若有所思,或是观憐众生;唐人说:菩萨像美如宫娃,今人多赞扬此菩萨像是“美人”,,此窟为“美人窟”。说明菩萨像是以现实妇女为造型依据的。但如此佳作却不多见。
1852年,英国一位科学家发现经过铬酸盐处理的明胶膜层曝光后表面会发现硬化现象,后来德国摄影师根据这个原理将玻璃版用于实际印刷,从而发明了珂罗版印刷。珂罗版印刷精细度非常高,色彩还原度极佳,所以,珂罗版印刷在印刷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属于复刻工艺的天花板。明治时期引入日本,清光绪初年,经日本传入中国。 美术馆介绍说“珂罗版技艺源于中国古代印刷术”,因为印刷术是中国的发明,所以这么说肯定没错。

李东方临制《维摩诘像》 作品尺寸37.9cmx45cm 维摩诘是古代印度的一位居士,精通大乘佛理,辩才无二。画像身披鹤氅裘,头束白纶巾,满面红光,双目紧锁,目光炯炯,启齿欲语,身微前倾,正在与文殊菩萨议论佛经哲理。名曰印度居士,描绘的却是一个活生生的中国魏晋时期的一个名士。画史记载,东晋顾恺之在健康(南京)瓦棺寺画的维摩诘像,开户之日,参观者不计其数,布施百万之多,轰动一时,然今已不存。唐宋遗存画像,唯此最佳。
珂罗版工艺现主要用于文物的复制与保护,它追求文物的原真性,属于最尊重原作的艺术再创作。它是世界公认的文物级书画临制技术。但由于过程复杂,技艺难以掌握、低效、无法大量印刷等原因,珂罗版技术逐渐消失,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珂罗版印刷分为四道工序制作,即照相、修版、晒版、临制。整个过程全部是人工操作,对技术要求很高。
1.照相:利用专业照相机及连续调阴制版对文物书画进行1:1分色拍照,获得胶片。这种办法可以使原稿作品层次色彩真实逼真的反映出来。
2.修版:修版工艺是一种将照相负片相加的工艺,透过基本色调,修去相反色调与近似色调为目的的修补。实际就是对照相无法还原的细节在胶片上进行二次修版。修版技师需要有细腻的工作态度,与深厚的绘画功功底,从艺术的角度理解作品本身还原原稿所表达的意境,这样才能保证艺术品的精髓。
3.晒版:将内含感光液的明胶涂于与玻璃板,再加热、干燥使硬化,通过紫外线暴光的方法,将底片的图像显影至玻璃板。
4.临制:在专用的珂罗版平台式印刷上进行印刷。将特制油墨涂于滚筒,使其附着于感光胶版,再转印至纸张完成复制。在制作过程中,需要将颜色逐层拆分,每种颜色都要单独制版,重复上色,最终达到与原片完全一致的效果。制版用的玻璃本身没有网点,胶膜硬化后,能精细地呈现出艺术品细微纹路疏密的变化,所以可以达到毫发毕现的复制效果。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来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飞天的故乡虽然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而成的。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它是不长翅膀的、不生羽毛的、没有圆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敦煌飞天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次“流动的敦煌”展就展出了世界非遗珂罗版技艺大师、敦煌壁画“再现工程”专家李东方老师临制的敦煌壁画。李东方为原敦煌研究院珂罗版工作室专家,自80年代以来,用了20多年的时间,他自费临制再现了文物级敦煌特窟壁画,得以让我们近距离领略到极致的敦煌壁画之美。

李东方临制《剃度图》作品尺寸|37.4cmx45cm,关于其详细故事,请看另一篇文章《剃度图讲了什么》

李东方临制《阿弥陀净土图》画种:地仗壁画作品尺寸 | 26.5cmx45cm
此图出自于藏经洞,藏经洞是莫高窟17窟的俗称。此窟原为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时开凿,为当时河西都僧统洪辩的影窟。藏经洞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国立东方美术馆。画面由上至下分为三段,上段为主要部分,绘制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世界,中央为结跏跌坐于莲花上的阿弥陀佛,左右为诸菩萨、弟子,前有供养普萨、传乐舞蹈,下为宝池,池中有化生童子。佛上方为楼阁宫殿,画面中段为未生怨和十六观的场面,画面下部为八位供养比丘。